亚投行能行么?

  

 

  中国将带头建设一个新的国际性金融机构,名为亚投行,最初注册资本预计为500亿美元。亚投行筹备之际,美国试图阻止其他发达经济体加入,这一努力不但并未取得成功,还成为了争论的焦点。尽管围绕亚投行有诸多争议,但并没有多少人关注多边发展性贷款失败的原因,以及改善的方式。

 

  多边的发展机构最持久的成就,在于发挥其作为“知识”银行的作用,帮助分享经验、最佳实践、以及跨境科技知识交流。相反,这类国际性发展机构的失败往往来源于为大而不实的项目注资,真正得益的是精英集团,但无法恰当地平衡环境、社会和发展等目标。

 

  这样的例子在堤坝工程中比比皆是。在受不良治理和腐败影响的国家中,人们倾向于高估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所带来的经济收益,同时低估长期偿债可能引发的社会成本。显然,亚投行存在这样的风险。

 

  即便如此,亚洲发展中国家对基础设施的需求普遍很大,并且是时候让中国在国际贷款性机构发挥更大的作用了。此外,美国官方辞令称,中国应在现有机构中投资,比如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因为由中国领导的银行很有可能出现治理问题。这种说法很虚伪。良好治理?美国一直拥有选择世界银行行长的特权,它做好放弃这一历史性特权的准备了吗?

 

  相似地,美国担心中国会利用亚投行来增加中的国经济及政治利益。但熟悉美国管理多边贷款方式的人都知道,美国非常擅于用实力和影响力实现其战略目标。在这点上,美国非常精明。

 

  中国在全球体系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中国需要空间来锻炼其领导世界经济的方式。坦率地说,建立一个相对规模较小的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对中国而言看起来是个再合适不过的开始。

 

  并且,中国已经向很多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援助,操作方式透明性欠佳。而亚投行可以将部分中国发展援助标准化,亚投行中的发展国家也能对其进行监督,亚投行出现是一件好事。

 

  中国长期注重实践与进步,甚至可以期待中国将在亚投行积累的经验用于其提供给所有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援助。谁知道呢,或许已有的发展银行都能从中学到点什么。

 

  世界大致都应欢迎中国的倡议,此时真正的问题是发展中的亚洲具体需要什么援助。所有在发展中国家工作过的人都明白,比起资金缺失,脆弱的机构体系与不良治理才是更大的障碍。此外,一项工程不管在纸面上是如何宏大,其实际操作常常需要小心严谨。成本可能或多或少的超出最初预计,并且筹划者总是遗憾地低估了维护与维修需要的技术与资金。

 

  我对世界银行历史的理解是,它对于提升发展中国家的软件一直是非常成功的:它作为一个全球性知识银行提供了技术支持。当它的主要作用是提供融资支撑的时候,它的成果并不十分显著。用中国自身来举例,世界银行提供的资金额度并不太多,但世界银行对中国提供了很多重要信息和发展蓝图,中国政府对此赞誉有加。

 

  诚然,比起贷款,有理由认为直接拨款会使发展援助更加有效。援助的总数额可能不那么瞩目,但长期的结果会更好。另外,当下全球流动性泛滥,即便当政府自己出现资金短缺时,可以通过与公司合作的模式取得较好的项目收益。稀缺的不是现金,而是有能力的政府。

 

  不幸地,中国基础设施发展是否能在全球实践,是非常不明确的。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模式可能很难向其他国家输出。中国的强势政府常常在修桥建路上忽视反对的声音。

 

  亚洲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治理方式有所不同。比如印度,其政府重建孟买机场花费了八年时间,因为法庭命令政府尊重周边居民的各项权利。

 

  西方领导的基础设施银行资助的很多项目和贷款也出现了很多问题,考虑到这一点,确实有必要探讨是否有必要设立一个新的基础设施银行,而非改革现有的机构。因此,如果亚投行将自身视作一个知识银行而不是一个投资的工具,它可以提供真正的附加价值。在评判亚投行时,我们应该审视亚投行选择和推进的项目,而不是它能提供多少资金。

 

(来源:华尔街见闻 作者 Kenneth Rogoff 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

天赋资本专家团
合作案例
工作机会
搜索